close

以愛纏繞幸福之花-「春仔花細工」紀錄陳惠美的新書發表會,於昨(十一)日在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舉行。獲文化部登錄為我國無形文化資產纏花「春仔花」工藝技藝保存者,也是全臺第一位纏花工藝保存者的陳惠美老師,現場除發表新書內容並與讀者簽書互動外,陳惠美老師也捐贈一幅以十二支傳統系列春仔花,圍成圓形、象徵圓滿的作品「喜宴」給宜蘭縣政府典藏,由縣文化局代理局長宋隆全接受,在文化傳承留下重要見証與紀錄。

宋隆全表示,認識陳惠美老師二十多年,從一開始的皮革創作,到現今纏花工藝的傳承,一路上不變的是堅持。陳老師在獲登錄為纏花工藝保存者後更顯任重道遠,此次出版的「春仔農舍興建洽詢花細工」不僅是目前台灣針對纏花工藝紀錄最完整的一本,也是傳承工藝的智慧結晶。而公部門的責任,即在於透過任何媒介與方式,協助推動各項無形文化資產的世代傳承。

陳惠美老師表示:歷經工藝學習、傳承與創新漫長歷程,一路走來孤寂艱辛,幸運獲得眾人支持,技藝才得以傳承,內心充滿感激,這本書集眾人力量完成,也要獻給大家。

纏花是流傳在臺灣民間的傳統手工藝,結合了剪紙、纏繞、編織等技術。纏花的「纏」是動詞,指的是纏繞的動作;「花」則是名詞,指的是各種花樣,因此纏花作品包含昆蟲、花卉等等。纏花在閩南俗稱「春仔花」,「春」是萬物復甦、欣欣向榮的時節,又與台語「剩」同音,寓意「年年有餘」的吉兆。

因此,早期的農業社會在歲時節慶或生命禮俗上常見其?跡,尤其是婚嫁喜宴上,「春仔花」是帶有祝福意涵的重要頭飾,會配戴在婦女的髮髻上,成為識別身份的象徵,例如新娘配戴的「石榴」,象徵多子多福,有祈求新娘能生養、為家族添丁添福的用意,「鹿」則只有新郎母親能配戴,象徵福祿雙全。

陳惠美老師,出生於宜蘭羅東,原本從事皮革工藝創作及教學,因緣際會下於民國八十七年時,從高齡九十歲的恩師謝陳愛玉阿嬤手中傳承此項技藝,就此一頭栽入、潛心精研,讓險些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藝得以延續,並於民國九十九年經由宜蘭縣政府提報,獲文化部登錄為我國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美術類別,並指定她為此項技藝保存者,成為全臺第一位纏花工藝保存者。

日式鋼構屋價格鋼構屋價錢


02EE2397C964CFD5
arrow
arrow

    njmqweer3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